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繁星建筑 | 咕咕来仪,大伾山悬崖驿站

2023-06-27 发布
首页 / 作品 1895 0 0

金铭

积分:39

私信

咕咕来仪,大伾山上的悬崖驿站 繁星建筑工作室
#一场朴素的山地建筑营造
#一次传统的建造技艺传承

“初登大伾山,山石漫漫,青苔遍野,青松指路,古寺连绵。
站在场地中环顾古寺林立的大伾山,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新建筑必然是一个配角,以一个低调的姿态融入到千年沉淀的历史氛围之中。”

大伾山俯瞰 ©吕晓斌 View of Dapi Mountain ©Lv Xiaobin
融入历史语境的建筑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Architecture in Historical Context ©Arch-Exist Photography

缘起
2022年初夏,我们应邀参与“非遗点亮老家河南”的营造活动。对于河南的印象,有一望无际的麦田,有深沉的农耕文化,有沉淀千年的古朴气质。怀着敬畏与期待,我们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展开一场朴素的建筑营造。

大伾山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因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而闻名,山北有座始建于元代的观音寺,院内古柏参天。每逢初一十五,上山祈福烧香的人们络绎不绝。基地就位于观音寺北侧的悬崖边,有座荒废许久的平房,曾是游客们歇脚休憩的地方。业主希望在此处重新打造一处驿站,既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也希望建筑自身能够起到宣传当地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作用。

区位图  Site Plan © Galaxy Arch

平面图  Plan © Galaxy Arch

泛出微光的驿站与静谧的乡村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The station and the countryside©Arch-Exist Photography

初来场地踏勘,发现大伾山实际高度135米,不是想象中的崇山峻岭,而是一座平地突起的孤峰。整座山都由青石构成,拾阶而上,清幽素雅,满眼绿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青石山体,基地附近没有人工铺设的道路,满是山石本身的模样。如此极具自然之势的现状,让我们对建筑的气质充满期待。

站在场地中极目远眺,穿越万千思绪,最终聚焦在实际设计问题中。如何在历史名山上打造一处展现非遗的空间?如何在基地中处理这极具自然之势的山体变化?如何为游客最大化地打开北侧视野?如何让建筑与大伾山进行自然且低调的对话?
概念草图 Sketch © Galaxy Arch

因场地着笔
基地原址的入口位于西侧,相对隐蔽且狭窄,场地内仅有一个折线形体量的双坡平房。在对基地的地势与附近人流来向进行梳理后,将主入口布置在东侧,刚好此处山体形态变化剧烈,形成了约2米的高差。结合着有序列感的入口阶梯,我们希望建筑能够以最振奋人心的姿态迎接上山的游客。

上山的道路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The road up the mountain ©Arch-Exist Photography

山路 吕晓斌 Mountain Road ©Lv Xiaobin

建筑沿用了原址的围合式布局,采用柔和的条形体量,串联起东西两侧入口空间,也为南侧留足供人休憩的庭院空间。同时为了让内部空间不会显得逼仄狭长,我们在北侧景观视野最好的位置增设了一个小体量,与主体一气呵成,让建筑东入口的形态更为丰富,呈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状态。体量的交接因不规则轮廓变得格外复杂,三条屋脊和一个阴脊交汇于一点,不仅数理关系上彼此相切连贯,高度变化也彼此不一,一方面是为了形态的丰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水的合理性。

轴测分析图 Axo © Galaxy Arch

与千年古寺的对话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Conversation with a thousand-year-old temple ©Arch-Exist Photography

屋面与山体背道而驰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The roof runs counter to the mountain ©Arch-Exist Photography

沿着主入口拾级而上,走过红枫掩映的毛石景墙,便进入到开敞的休憩空间,南侧是连续的实木门扇,透过古韵雅致的窗棂能直接看到室外的花园庭院。北侧窗外是一览无余的山景,推开门便来到了露台上,站在这里凭栏远眺,任由山风吹拂而过。

主入口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Main Entrance ©Arch-Exist Photography

可开启的立面 ©吕晓斌 Openable façade ©Lv Xiaobin

连通室内外空间 ©吕晓斌 Connecting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s ©Lv Xiaobin

从次入口进入场地,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穿过柏树林间的条石台阶,沿着屋檐下的长廊缓步前行,左手边是一堵肌理丰富的弧形夯土墙,右手边则是视野开阔的庭院风光与半人高的毛石景墙,随着视线逐渐压低,人们便走进了驿站空间。长廊下的丰富体验也弱化了夯土墙另一侧的服务空间。

次入口门廊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Sub entrance porch ©Arch-Exist Photography

庭院与檐廊下的夜景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Night view of the courtyard and under the gable©Arch-Exist Photography

屋檐下的道长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The Taoist Master under the Eaves ©Arch-Exist Photography

与山体共生的花园 ©吕晓斌 A garden that lives in symbiosis with the mountain ©Lv Xiaobin

从山石生长出来的毛石景墙 ©吕晓斌 Greystone wall growing out of the mountain ©Lv Xiaobin

走进驿站室内,家具则是墙体的衍生。书柜、接待台和置物架分别延续了墙体走势,进一步表达了空间的限定方式。如果说屋顶是一个将设计元素统筹起来的要素,家具则是空间中的结构,用统一的语汇,描绘出不同的层次变化,从外走到室内,空间由封闭到逐渐通透,缓慢地将景观场所过渡到了室内环境。

室内分析图 Interior © Galaxy Arch

驿站东侧观景窗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View window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post ©Arch-Exist Photography

不断变化的窗户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Constantly changing windows ©Arch-Exist Photography

墙体从室外延伸至室内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The wall extend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rch-Exist Photography

从山间消隐
纵观场地全貌,建筑以一个低调的姿态呈现在这历史名山之中,与旁边观音寺、八卦楼等百年古建相呼应。沿用周边古建的坡屋面形式,主体结构采用现代营造手法,让建筑形态更为轻盈。建筑延续了古建飞檐起翘的语汇,将东西两个入口的檐口高度缓缓抬起,造入口之势,中间则尽量压低,刚刚不会碰头。而山体走势则相反,中间山石最高,往两侧逐渐降低,与建筑逆向而行,二者之间的张力愈发明显。

为了能让建筑更好的融于周围环境中,建筑高度被精确控制,不高于观音寺的山门,使其在古建面前呈现出低伏谦逊的姿态。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建筑使用了许多当地材料,如太行山的青石,当地古建中常用的防腐木,带有乡土气息的夯土墙,以及增加屋顶肌理的石板瓦。多重设计手法下的自然材料,能够很大程度的体现出建筑隐匿于自然环境这一特点。

雨后清晨的鸟瞰 ©吕晓斌  Aerial view in the early morning after the rain©Lv Xiaobin

龙洞、驿站和山体的关系 ©吕晓斌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 Dong, the station and the mountain ©Lv Xiaobin

树林掩映的高低两个建筑体量 ©吕晓斌 Two building volumes covered by trees ©Lv Xiaobin

泥咕咕的传承
这份委托是一个半命题任务书,业主希望建筑能够起到宣传当地非遗的作用。在仔细翻阅当地各项非遗介绍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泥咕咕”作为此次的主题。泥咕咕是一种民间泥玩,拿在嘴边能吹出“咕咕”的声音,以咕咕鸟为主要形象。它作为传承千年的手工艺品,既能表现出手艺人的工匠传承,也契合了建筑营造中的工匠精神。

我们希望能从建筑整体到细部体验,都能让人无时无刻的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渗透。在入口处,咕咕鸟石台开门见山地传递着设计主题。在大面的夯土墙旁,能感受到当地工匠对于泥土的塑造,如制作泥咕咕的手艺人般得心应手。在围合的花园庭院中,布置的真假泥咕咕装置一隅,像是瞥见山顶飞来一只咕咕鸟,轻盈地落在古寺旁。

装置平面剖面图 Installation Plan & Section © Galaxy Arch

主入口侧边台阶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Main entrance side steps ©Arch-Exist Photography

主入口平台的视线控制 ©吕晓斌 Sightline control of the main entrance ©Lv Xiaobin

晨光下的标识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Logo in the morning light ©Arch-Exist Photography

值得一提的是,屋面采用了石板瓦这种与大地底色一致的材料,塑造一种飞鸟的轻盈感。水泥瓦,陶板瓦的色彩和机理选择很多,但是最薄也有2厘米厚,石板瓦非常薄,边缘有时候略有缺损,和山体的表面有着细节上恰如其分的相似。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与施工队反复地确认了屋面的做法,檐口的出挑距离,天沟的排水方式,让石板瓦材料尽量满铺在屋面而金属收边或者天沟则尽可能的小。一日之中,阳光从东边移动到西侧,屋面的瓦片随时间变化泛起粼粼反光,好似鸟儿的飞羽般灵动。

晨雾中屋顶泛起微光 ©吕晓斌Rooftops glowing in the morning mist ©Lv Xiaobin

体量围合庭院 ©吕晓斌 Volume enclosed courtyard©Lv Xiaobin

石板瓦的铺设 ©繁星建筑工作室 Laying of slate tiles ©Galaxy Arch

扎根于大山
因为项目地处半山腰,特殊的地理位置给结构设计和施工作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大伾山山体是地质遗产,不能做深基础开挖,所以每个柱位都做了单独开挖,根据不同的岩层高度来进行基础埋深计算。现场对每个基坑进行拍照、编号、测量、计算,多次调整优化后,方才顺利施工。最终基础深浅各不相同,最浅处仅有300mm,最深则落在了2m深的悬崖边上,整个基础就像一个人的手指,长短合作才牢牢抓住了山体。

模型 Model © Galaxy Arch

立面图  Elevation © Galaxy Arch

剖面图 Section © Galaxy Arch

驻扎在大伾山上时,与施工队现场讨论解决了几乎每一个设计环节。从最开始讨论屋面的构造层次,到阴脊处的防水措施;从封檐板细部处理,到椽子与闸板的交接构造;从钢结构的现场二次拉弯到石板瓦的模拟搭接,现场控制对一个项目的完成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样图 Detail © Galaxy Arch

工人在屋面上作业 ©繁星建筑工作室 Working on the roof ©Galaxy Arch

也是在驻场的这段时间,我们感受到当地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寸三道的石材工艺,毛石景墙每块石材进行切割和密拼堆砌,实木门窗的安装和制作,景观木亭的木瓦片,这些工序都由他们来生产和安装,摒弃了工厂批量化生产精确和精致,反而多了几分手工感的细腻和变化。最终才建成了这座手工感浓厚的建筑。

石匠用鞋盒模拟毛石的轮廓 ©繁星建筑工作室 A shoebox to simulate the outline of a hair stone ©Galaxy Arch

切割毛石 ©繁星建筑工作室 Cutting grey stones ©Galaxy Arch

墙体与铺地细节 ©吕晓斌 Wall and flooring details ©Lv Xiaobin

毛石座椅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Greystone sitting bench©Arch-Exist Photography

石砌坐凳 ©吕晓斌 Stone Sitting Bench ©Lv Xiaobin

感言
驿站从设计到施工落地运营经历了整整一个春夏秋冬。初到大伾山是盛夏的时候,其山景之优美文化之厚重让人动容。施工开始后,逐渐步入隆冬,其艰难的施工条件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粗犷坚硬与人工的细腻雕琢是一种既对峙又互补的两股力量——我们既要尊重山体谨慎施工,又要利用山石为我所用。项目接近尾声,已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万物复苏,枝头的新叶和建筑一样开始散发出生机。迎接新的盛夏的是一个崭新的大伾山。咕咕来仪是一个联合了地方政府、施工队、手艺人多方力量的建筑作品,许多人都为此付出了心血,希望最终投入运营后,它能成为一个文化平台,持续地为宣传地方非遗文化事业发光发热。

施工遇雪 ©繁星建筑工作室 Snow during construction  ©Galaxy Arch

施工遇雪 ©繁星建筑工作室 Snow during construction  ©Galaxy Arch

项目名称:咕咕来仪,大伾山悬崖驿站
设计单位:Galaxy Arch 繁星建筑工作室
项目类型:建筑/室内,主要类型为建筑
项目地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大伾山观音寺北侧山崖
项目状态:建成
设计团队:季欣、葛加琪、陈超、席婷
建筑:季欣、葛加琪、陈超、席婷
结构:iStructure结构事务所  杨笑天、吴琨营
室内:季欣、葛加琪
景观:汪治
标识:季欣、葛加琪
VI:邹淙菲、陈浩翔
设计时间:2022/07-2022/12
建设时间:2022/11-2023/05
用地面积:810㎡
建筑面积:210㎡
摄影师: 吕晓斌、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视频制作方:吕晓斌、繁星建筑工作室
建设单位:河南正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使用道具 举报

金铭

积分:39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