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它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和地方信息的载体有着特定的内涵,关系着经济建设、文化传播、行政规划、思想传承等很多方面。其中,以植物命名的地名更是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景观和文化氛围,植物地名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行政区位的划分,同时也对景观样貌的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在文献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长沙市植物地名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植物地名的景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1)在调查范围内的64处植物地名中,岳麓区14处、芙蓉区21处、开福区6处、雨花区16处、天心区7处。其中,目前已经消失的植物地名9处、风景名胜类植物地名5处、道路街巷类植物地名39处、居住地类植物地名11处; (2)调查范围内,被用来命名地名的植物种类有25种,其中,乔木类19种,灌木类3种,藤本及草本等其它类植物3种; (3)研究发现,柑子园、桂兰园、荷晏路、黄花园、梅园、桃花井、芋园、竹园里、榕树园等9个植物地名现已消失;白果园巷、橘子洲头、桂花公园等3个植物地名在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与景观样貌基础上,有一定升华;凌霄路、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内四条道路、银桂苑、竹园公寓、凌霄社区等7个植物地名是最近几年市民政局和地名办挖掘其名称来源和文化内涵,重新营造而形成与地名中的植物关系密切的景观;杜鹃广场是2006年以市花重新冠名; (4)论文重点选择了风景名胜类、道路街巷类、居住地类三类植物地名进行了关于文化内涵和景观营造的详细研究。结果发现:风景名胜类植物地名的景观都是将植物景观与历史文化布景结合,营造具有层次变换、四季交替的景观;道路街巷类植物地名的景观以植物景观为主,道路两侧植物通过不同的配置形成丰富的效果;居住地类植物地名的景观一般由植物景观和文化艺术类构筑小品结合,搭配出符合居住区基调树种或是精神主题的景观样貌。 针对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长沙市植物地名的景观大多与命名植物有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对地名规划建设的总体布控,将植物地名与景观有机结合,加强地名文化的宣扬力度,促进城市建设走向更加系统和人文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