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的演进,城市公园在空间组织、游憩活动功能等层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与精神内涵的活力空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公园城市”相关理念与建设要求的提出,风景园林学科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引擎,同时也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对成都市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晰认识到成都市地域特色的活力营造模式,有利于现有公园的更新与发展,同时有利于新公园的建设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并符合公众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城市公园使用率与空间活力。 数据时代相关技术手段的更新,在时空的广度、精细化、时效性等方面拓展了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研究的思路。从城市公园空间活力营造、复兴、评价与游憩行为等理论研究入手,分析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方法与措施。并运用热力数据分析成都市三环范围内的城市公园,通过热力值排序,并考虑后期工作量与可操作性,确定研究对象为人民公园、新华公园、武侯祠、活水公园。通过线上与线下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手段,以传统活力因素分类为基础,将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组成分为空间活力人口分布密度的外在表征、空间活力的外因与内因。通过对宏观与中观尺度的城市公园外部功能设施,内部时空行为、游憩选择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公园大环境中各项因素对空间活力的影响。 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及结论:第一,城市空间的中心性映射到城市公园上,形成不同的空间活力,体现大环境对公园空间活力的多因素综合作用,通过构建指标补充城市公园空间活力影响框架,引导活力营造关注点由微观向宏观发展。第二,城市公园受外部空间多因素的影响,空间活力呈现出较强的中心聚集特征,其中功能设施密度对其影响显著。第三,城市公园游憩行为存在时空规律,同时游客游憩满意度、偏好与行为选择因素存在共通性。第四,城市公园内外环境的综合作用形成多元混交、内外渗透,空间多样性丰富的活力空间,并衍生出可参考的空间活力营造模式。 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公园空间活力研究,在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游憩满意度方面提供了较为科学、严谨、客观的研究思路,对城市公园空间更新与活力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规划设计方法的创新、规划设计的思维与设计理念的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