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乡村是承载中华民族遗传基因的土地,乡村的公共空间更是基因最丰富、传播最迅速的地方,传统的乡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公共生活空间,它也许在村头的大树下,也许就在祠堂的屋檐下、井台旁,这个公共活动空间记载着村子的历史和人们的欢乐与哀愁。它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方乐土,它是许多人记忆中充满了乐趣的场所。随着乡村的变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乡村活动中心原本承载的多元生活功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或有缺少,或有多余,需要个性化与其相匹配。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乡村承载了愈发重要的责任。
项目作为二村乃至整个安置区的公共场所,以本土地域为独有文化背景,努力构筑村民共建共享的“村庄活力源”。三合院和窑洞是居民搬迁之前所在地常见民居形式,三合院更是回汉文化交融之典范。整个活动中心以三合院的体块关系为基础共有两层,设计了新的木框架大屋顶结构增大了底部空间灵活性,融入窑洞形式记忆并将不同功能体块置入其中,一层对外开放,二层将不同高度的小尺度单元与回环曲折连廊的组合,空间序列开始变得立体且丰富。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村民活动中心作为新时代下乡村综合体,包含了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乡村产业办公室、乡村图书馆、读书学习室、放映室、村史馆、乡村大舞台、儿童活动中心、茶水休息区、乡村共享会议室等多种空间,旨在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村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该活动空间从不同功能块的语境被细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场景,来往的人群可在连通内外的灰空间里自由穿梭、停留,空气、光和自然则在无形中成为公共生活的背景。集会、看戏、红白喜事等相对重要且人群密集的场合,则可通过合理的布局将空间再次整合,使得空间利用最大化,满足人群需求最大化,从而得到了一个地域特征明显、功能合理的乡村公共活动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