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DWW 于 2024-7-20 23:40 编辑
设计以 “无界”为设计理念,力图打造“空间即展览”的空间模式,采用“织补、侵蚀”为设计手法,以群山为背景,以公共性为基准进行空间规划设计,从场所价值的挖掘和再利用入手,通过灵活的空间链接,使工业设备、建筑遗存跳脱日常的空间体验,让场地成为整合文化历史的装置与舞台。
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以“场所无界”为主旨,通过开放式的设计、流动性的空间布局和无缝的连接,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使得室内与室外、不同功能区之间产生更加流畅的过渡和联系,打破固定的墙壁、门窗等结构的限制以求达到空间的连续;通过架空、连续的空间延伸设计达到视觉上的延伸,创造了视觉上的连续性和开放感,使人们在室内也能感受到室外的景色和光线,增强空间的开放性和舒适感,体现出视觉连续的效果。由此,创造出丰富的灰空间,打破建筑内外的边界,通过中性色调和简洁的线条,展现出不张扬但丰富的建筑内涵,通过光影处理和空间层次的设计,使空间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和立体丰富的效果,整体不拘泥于传统博物馆设计风格,充分考虑人群需求和感受,创造开放、包容的空间。
在室内展览厅的设计中以 “物理无界”为主旨,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物理空间限制,使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展品的真实性和魅力;展示更丰富、更多样的展品和文化内容,包括艺术品、历史文物、自然景观等,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在外部环境设计中,引入跌水、台阶、平台、坡道、草坡、水面等因素对场地进行体量区域划分,其中自场地入口到建筑之间设置流水,不仅对周边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应,且经过不同主题的水景观之后到达建筑主体,在整个场地中形成空间轴线。此外,架设空中连廊进行地面与空中、各架构间的沟通联系,以缝合场地中散落各处的工业构筑物,使使用者能够从不同维度体验感受历史痕迹及工业遗存的时间记忆,也能在不同空间高度上眺望历史,形成多维度、多方位的观览模式。
建筑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其作为一种人造现象,源于人类的生活生理需求及情感需求,因此设计核心关键考虑因素便是设计内容是否满足在其中的活动者的体验。人类通过身体感觉、思想、语言及情感来感知周围环境及空间属性,体验设计元素、材质的触感,光线的氛围……每一座建筑均由建筑的通用语言所创造,在建筑语言库中不同元素和原则通过不同序列的编码组合、排序来应对不同场地、时间及文化的需求,从而创造不同的体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