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应急救援展示培训基地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一、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防灾减灾等的安全问题的重视,诞生了一批新兴的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应急救援工作日益被社会各界重视,但对于如何更高效地进行救援人员的培训、如何提升群众对救援知识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探索。本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了建筑复合型功能在应急救援培训展示基地的应用,使建筑在具备培训专业性、高效性的同时,还应具有城市共享性。因此,要求设计不仅是能够给学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培训考核的培训基地,也是面向公众开放的普及应急救援教育的场所,同时兼顾对设计场地周边景观的回应。 1.2工程概况 1.2.1用地范围 项目用地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唐家湾片区,地处西陵二路与峡州大道交汇处,紧邻峡州大道,用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 1.2.2规划内容 用地新建应急救援产业基地,规划总建筑建筑面积约12000-15000平方米,规划内容包括:应急救援产业展示中心、应急救援装备仓库、应急救援培训中心、应急救援行政办公、学员宿舍、学员餐厅等,建筑设计要求融入共享与休闲交流空间,强化空间的丰富性与层次性。 1.2.3用地情况 该应急救援展示培训基地是以学员培训、生活为主体,对外展示为配套服务的公共建筑综合体。建筑位于基地中央,地势平坦。 二、方案设计 2.1设计定位 2.1.1新型培训模式 培训的学员需要考应急救援员职业资格证,才能从事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等工作,比如:对进行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搜索解救受困人员并实施院前急救、制定演练应急预案、进行培训教育活动和普及知识等等。具体的培训内容包括:个体防护、紧急医疗救治、逃生工具制作、初期火灾应对以及理论和实操考核等等。 应急救援培训并非传统教学模式,而是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并且学员考证是阶段性的一个周期,不同类型的学员可能需要在课间时间内快速移动到不同教室。因此,这要求建筑中的培训教室具有一定灵活性,能快速转变空间功能,实现空间高效利用。其次,还要求设计考虑特殊空间,比如部分初级消防救援培训教室的高度高于其他教室。 2.1.2复合型功能 本设计作为一个教育综合体,不是简单强调功能的多样性,而是强调功能之间的优化组合和协同作用,把建筑打造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2.1.3在地性 由于设计有部分向公众开放做展览科普之用,并且基地三面环山,是经过开发的自然公园,所以设计应该强调在地性,不强行遮挡山体,通过建筑形式营造文化归属感,结合本地文化和基地地形生成建筑。 场地比较平坦。周边的山地距离场地很近,北面、西面、南面都比较陡峭,山体树木茂密,环绕着基地,使其产生了连续而开阔的景观。设计时考虑建筑和山体的关系。从基地北面的山体沿着环山步道可以到达半山的观景平台。从观景平台向北眺望,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吾悦广场等。建筑和山体进行连接,能够和现有的步道结合,形成更完善的山体步行系统,使建筑本身成为山体的延伸。 2.2设计理念 设计强调复合型空间、共享空间来打造新型培训教育综合体丰富的室内外空间体验,并结合“层山叠水”的文脉理念唤醒市民的文化归属感。 2.3概念规划设计 2.3.1平面布局 本方案的场地处理首先考虑到基地后方是训练预留用地,场地本身面积比较紧张,建筑布置在场地中央,前方主入口广场与道路直接相连,在场地内组织环形车道和人行道路。 2.3.2交通组织 场地车行出入口和人行出入口均布置在峡州大道,实现人车分流,车道是7米宽的双车道。地下停车场有两个出入口,分别在场地的南北两侧。基地的北面和西面布置了两处地上停车位用于临时停车。基地西面有一卸货广场,主要用于联系建筑一层西面的仓库。 2.3.3景观布局 建筑三面环山,景观面连续而开阔。因此在临山面尽量开敞的同时做退台设计,结合庭院设计,将山景延续至室内“引景入园”,再通过一二层开敞的通高设计联系到入口广场,使场地和建筑的景观布局与山体景观充分融合渗透。 由景观引导视线,在空间上形成层次感。入口硬质铺地广场南面和草坪结合,北面布置景观水池,行于被树池分割出来的道路上,一步一景,把步行至建筑主入口的氛围烘托至一个高潮。 退台设置绿化屋顶,形成丰富的第五立面设计。 2.4建筑设计 2.4.1平面布置 本方案建筑总面积约为15859平方米,地上建筑共六层,地下室共一层,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1194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3914平方米,地下建筑功能主要为地下停车库。 一至三层平面组织为“回”字形平面,首层东侧建筑主入口结合通高布置,紧邻西侧庭院,主门厅布置开敞楼梯引导人流继续走向二层观展。 四至六层平面组织是“L”字形平面,通过设置取景框、露台等打开节点的方式丰富空间。 将四五层结合设计,通过各培训空间的强联系,保证了建筑在培训功能上的高效。 二层至三层、三层至四层在露台上均设置了室外楼梯,增加了流线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二层的平台设置了天窗,观展结束后行至室外,可以和一层展厅进行视线交流。 2.4.2交通设计 本方案设置了四部楼梯、两组客梯、一部货梯。三部楼梯直达地下车库,方便人员进入。 2.4.3空间设计 建筑的形体采用退台式,不仅在临街面对山体做出退让,还可以在建筑本身营造更多公共交流空间和视线交流的空间,在多个标高上融入山景,沉浸式感知景观。 设置了三组取景框,分别对应多个方向的景观,能够打开一部分空间,形成公共休息厅,和整齐排布的房间结合,营造出一收一放张弛有度的空间感受。并且凸显景观的方位,引导视线。 布置了丰富的庭院和通高,通过庭院空间和通高的结合,可以呼应山体的景观,形成引景入园的效果。 三、课题总结 救援培训展示综合体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促进形成救援合力、提升紧急救援的公众影响力。本设计探索了建筑作为综合体的空间利用如何提高使用效率,并在其中置入了共享空间的理念,增加了空间流动性。并且,在以培训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公众参与感,使建筑以面向城市开放的姿态融入周边场地,体现了在地性。 新时代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求建筑用一种复合的空间体系来回应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建筑设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提升综合性,在复合型空间中提升人们的空间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