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IYASA-HEHAI 于 2025-7-16 07:06 编辑
巴以冲突
伊以冲突
俄乌冲突 回望当今国际局势巴以冲突,俄乌冲突,印巴冲突,伊以冲突,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是处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处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所享受的这些和平全来自于烈士们流血牺牲换取过来的成果,但随著互联网的发展许多烈士被人遗忘,今年是202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胜利80周年。战时有很多烈士被草草下葬很多连墓碑都没有,他们的遗骸再过十年也便会土壤化分解,届时他们存在过的证据就会随著时间一同消逝:再之由于东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谈虎色变,对于墓葬这种场所更是敬而远之,因此我们想打造一个能让东方文化影响下人们能够接受并且有后续收纳能力的纪念休憩空间。烈士不止是军人不止是战争年代,他们可以是见义勇為的普通人,也可以是奔赴火场的消防员,也可以是直面歹徒的警察,我们希望在我们的纪念空间中,人们通过我们精巧的空间设计自发的去了解英雄们所处的时代,英雄们所做出的牺牲,以及他们的故事,这里不再有冰冷的说教,更多的是自发的感动。
场地情况 场地位于广州的十九军淞沪抗战烈士陵园,该陵园设施缺乏且老旧,淞沪会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就有25-30万人,但据我们现场调研现场只收纳了一百位不到的烈士遗骸,且该场地位於城市核心区之中四周被居民区包围,因此我们对场地的设施升级提高其使用率并强化其纪念意义。
场地初步构想规划图
“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烈士们為之流血牺牲的就是国家山河,我们将山河的意向提炼出来,将山体的意向抽象为三角形与几何形,将充满力量感几何图形融入建筑当中,强调纪念属性的同时将烈士陵园打造成一个充满温馨和亲切感的休憩空间,既提升了人们对烈士事跡的兴趣,也改变了传统的冷冰冰的纪念方式。将园区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冠以三个主题,从故乡,远征,牺牲这六个字来总结烈士的一生,同时统筹场地的三个区域主题内容与承载的功能性,同时以一个主轴主通道串联三个园区诀别、远行、国殤。
主场馆
主场馆与种植坡屋顶
集会广场与纪念碑文
无名烈士火 主场馆整体呈现为两座斜切的山体,同时采用种植屋顶的旨在让淡化其相较于传统陵园的陵园属性,减少人们对于陵园的恐惧与死亡的忌讳,两座山体中间的集会广场取的是河流的意向,河流象征著生生不息的生命,纪念广场在国家公祭时可以作为公祭场所,中间错乱堆叠的碑文上面都刻有烈士们的名字,斜歪的碑文象征混沌动乱的战争年月,在集会广场的尽头是无名烈士火,许多烈士在战争中并未留下太详实的资料,用无名烈士火来告慰这些无名英雄,同时火的重生意向与河流的生生不息的意向相结合,便是希望他们的精神不断传承,他们故事被我们不断传唱。
副场馆
副场馆情景再现一 副场馆依旧沿用山体的意向,让建筑凸显纪念性的同时,我们将历史场景再现融合进副场馆的室内设计中,从辛亥革命开始到和平年年代,我们选取八个历史事件作為我们再现的场馆,让参观的人们能够深刻感受那个历史时期能够更加真实的理解烈士们的心路历程。
纪念雕塑与下沉广场
下沉广场 场地中央的雕塑与下方下沉广场的雕塑形成交相辉映的光影互动,上方的雕塑分别取8的意向组成一个类似针管一样的物件扎根於大地上象征著侵八国联军即侵略我们的列强们,雕塑下方的盾牌取的6的意向是甲午中日海战中邓世昌所率领抵抗日军的海军军舰数量象征着保卫家国流血牺牲的战士们,下沉广场的漂浮布匹取的是婴儿繈褓布的意向,象征着这片遭受困难的土地上连婴儿也难以幸免。
骨灰堂 骨灰堂将其打造成一个类似秘密花园的环境旨在淡化人们所忌讳的墓碑与陵园元素,让人们更多关注到的是鲜花与公园,这样不仅是为烈属们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祭扫环境,也是让烈属在这样的环境下回忆美好的过往,也是为了激发人们好奇心让人们自发了解烈士们故事的场所。骨灰墻上的黄色灯火取的是炉火的意向这里是温馨的家,在给人们以温暖氛围的同时,让人们回忆起自己温暖的家。
墓碑形式更新一
墓碑形式更新二 同时我们将原有墓碑形式进行跟新,不打扰烈士们的安息的同时,弱化原有墓碑的传统形式,以此减少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绿色休憩设施
周边街道设计
周边街道设计
周边街道设计 由于城市发展与历史等诸多因素场地原配套凯旋门与场地之间被居民区与街道切分开,相较于路口的凯旋门场地本身由于居民区的环绕其存在感弱化,因此我们将在周边街道设置人影灯牌,所有灯牌朝向场地方向,会让人们产生疑惑——人们都走向哪去?由此来引导人们前往场地,同时我们在凯旋门下放置军人骑马凯旋归来的灯影,给人们营造更强的纪念氛围——英雄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