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建筑与自然及周边道路的关系。
以这一问题为核心,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以及器物进行建筑转译。
首先延续其开放空间并与之发生对话:将基地西北侧一废弃水渠加以利用,引入建筑中使之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没有花木,依然称之为园林。为实现含有自然意味的纯粹建筑,就要从肌理入手:
古人亭中赏景,于是把尺度较小的凉亭进行线性摆布,由简入繁,将单一线性空间穿插,形成九宫格,由于九宫格边界有限,进而繁衍成十六宫格,我们称之为大院格,所有的园林空间转译都将在这个大院格内进行。
提取出半、褶、雲和逥四种肌理雏形,根据功能安插在大院格中。立体空间则由山水器物进行转译构筑。
山水画中是存在一种“观想构造”的,在微观层面,它决定低级别模件(如洪谷子的山石、溪谷)的榫合关系,在这里,类型名称是由模件自身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换了位置,名称也随之更换,构件因此指示着一种具体的、彼此相似又处处不同的微妙位置关系;在宏观层面则选择透视法来组合较大尺度的模件,完成一个“小世界”的总体空间视觉构造,并表达画者的诗性主观意图。
这种“观想构造”在造园活动中同样存在,并由“画意”衍生出一套近体可感的空间视错觉(即大与小的辩证尺度
转化),这种美学,同样是适用于现代建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