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ell 于 2019-8-19 10:47 编辑
·项目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的改变,高校的教学建筑已经挣脱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更加注重教学空间的多元可变性、空间体验性、公共交往性,高等学校教学建筑承担的功能变得更加的综合,不单单承载着教学功能,同时还应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和探讨交流的空间环境。教学楼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承载独特的教育意义,我们作为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实质的空间与建筑符号,改变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使人与空间形成共鸣,产生互动,这将对师生的品德与价值观、个体行为与教育绩效、身心舒畅等多个方而产生浸润性的影响。
在公共开放空间中能激发学生之间主动积极交流,进行思维碰撞,打破传统教育形式,改变由课堂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的教育现状,进而培养出具有主动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可观看动画 ∨ ∨ ∨ 戳我 → → 高校综合教学楼建筑设计 ·设计理念
空间丨对话
一个舒适合理的空间,绝不是简简单单建立在使用功能的基本需求上的,而是该空间使用群体出发,了解该群体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行为需求,进一步对该空间进行合理的解读,基于使用群体在该空间可能进行的行为有针对性的进行空间创作,使空间与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情感联系。人们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停留在这个空间环境中,而这部分使用者留下来的个人情感就成为空间中的一部分,将促进使用者再次的进入这个空间进行活动,长此以往,时间这一维度也将加入其中,实现人、空间和时间的正向交流。
场所丨互动
场所不仅仅需要有适合人体的尺度,同时还应该有符合人体感知的空间逻辑,应该具有容易被人所注意,易被认知,易被记忆,易被描述的特点。而现有的场地能能承载的公共活动十分单一,空间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使用人群比较固定,空间丰富度比较缺乏。在设计中将重点对部分空间节点进行场所的营造,创造出具有空间亲和感和吸引力的公共交往和非正式学习的共享学习空间。 浪漫丨理性
空间的生命力源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空间中关于时间、力和回忆等设计外围的多维度元素背景可以赋予空间更活跃的生命力。开放的交往空间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增加他们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 ·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基于校园的整体形象和实验教学楼的建筑性格进行构思,以虚实对比的手法对门洞这一建筑符号进行强调。同时立面作为内部空间的外部表现,与室内的空间布局进行同步的考虑,在建筑中部共享交流等大空间处使用了隐框的玻璃幕墙。一二层作为通高的大厅空间,在南侧同样采用了大面积的隐框玻璃幕墙,大面积的幕墙不仅可以使大空间中具有更明亮的空间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进行一定的视觉交流,产生一定对话关系。门洞上方结合结构形式增加斜支撑构件,使建筑更加具有通透感。建筑其他部分采用常规的开窗方式,以竖向长条窗为主,以同样宽度的墙体作为间隔,每层进行交叉处理,既保证了实验教学建筑的严谨规整的建筑性格,又使立面富有变化。 ·下沉广场 下沉式广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下空间的利用解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消防疏散等问题。同时下沉广场作为一个半封闭的场所,可以被用作多种用途。 1. 作为公共交流的休闲空间使用 下沉广场不仅对功能组织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本身半围合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好的私密性,也会给在精神上给使用者带来极具安全感的空间感受。连接地上和地下的大台阶作为一个公共交流的休闲空间进行使用,它可以当作座椅进行使用,同时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视野,让使用者了解到周边的情况,与周边的人进行视觉上的互动。 2. 作为集会空间使用 下沉广场的开阔空间可以用于半正式的集会活动,而大台阶良好的视野则刚好可以作为观众席进行使用,同时展厅没有长期固定的展品,当举行集会活动时,可以展厅打开作为集会的舞台使用。在这个半封闭的下沉空间里举行集会活动,对外界的干扰也会有所减小。 3. 作为展览序厅使用 当展厅举行大型展览的时候,下沉广场就是一个良好的序厅,对人流进行积极的引导。序厅作为连接展厅的室外空间的过渡,不单单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还应该是对展厅概况的一个整体描述,对展览主题加以强调。下沉广场空间的开阔性,将带给观众良好的第一印象,更容易突出展览的主题和意境。 ·结语 通过对项目的周围环境充分的调研和对项目的实际需求认真的解读,基于新型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空间的实际需求,从公共空间的营造出发,以空间对话和场所营造为设计理念,对实验教学楼的内外环境进行剖析,把公共空间营造为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相互之间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