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潘锴泓 于 2018-6-23 17:16 编辑
梅山港采石场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1.1项目概述 1.1.1核心目标 为了迎合新时期的现代性体验以及与传统的融和,在现有采石场的遗迹基础上,项日的核心日标是打造一个中国采石场改造典范,生态养生休闲时尚有机餐厅、采石文化体验、时尚生态度假、乡村SOHO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公园。 1. 这里盖建具有美学特征和文化创意的建筑,为我打造一个休闲SOHO园。 2. 这里具有优美曲线的游步道和健康“呼吸道”是我的运动最佳选地。 3. 这里具有特色的传统食物,创意的餐饮环境,是我的私人厨房。 4. 这里山谷间舒适的环境加上有趣的景观设计是我休憩的大公园。 1.2项目策略 1. 生态设计步骤:确立目标与原则---裸露土地改造策略---土壤肥育和植被种植---植被生态系统和栖息地构建---生态社会服务 2. 生态设计目标:本次植被改造的总体目标是以胡家岭当前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把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对待,把植被改造措施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其他环节和要素相联系。充分考虑对最能体现胡家岭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景观要素的影响,在综合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地点,不同用地条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来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合理调整现有树种和种植模式,形成地域特色显著、生态功能完善、生物物种多样、山林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态系统。 3. 生态设计原则: (一)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优化投资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总体布局、建设规模、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设顺序及资金安排等方面,都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进行确定,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三)生态旅游原则。 利用自身人文和自然风光的资源优势,增加森林资源,加强管理,增添旅游景点,创建更好的旅游环境。 (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恢复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生态设计。但并不排除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的主观能动性。 (五)景观尺度与整体设计原则。 生态设计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需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设计规划区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仅是针对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1.3. 景观策略。 (一)功能性——层级设计。 规划区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将按照山体的自然形态和地质外貌进行设计和安排,创意园的结构特征层次将依照山体走势,从山脚到山顶:活力开敞-缓坡植栽-宁静生态-观赏休闲,分为四个景观特征层级。 (二)互动性——创造魅力。 结合周边不同功能用地性质和人群需求设置充满趣味的节点空间和景观界面来连接周边用地。 (三)连通性——漫步和车行道系统。 设计功能层级分明的入口、道路来和周边用地良好的联系,创造充满趣味并便捷的游览线路提供游人漫步和体验。 (四)生态性——可持续保护、开发和提升。 将针对植栽的现状,结合景观功能,采用维护、移种和补种等策略,保护性开发自然资源。在道路、挡墙等硬质景观的设计提升上也体现生态性原则,利用现有及废弃材料。 1.4 规划设计 1.4.1总体设计 1.遗迹展示板块。园区内的遗迹展示将重现后工业现代化的影响下,人们如何运用现代化工具进行生产和搬运,遗迹展示将通过雕塑、遗迹保护、展馆、遗迹改造等方式呈现,保留原汁原味的采石场风貌。 2.休闲娱乐板块。园区内规划了共享院落、登顶爬山、采摘等以业态植入的方式设置采摘嘉年华、接待中心、商务中心以及创意观光,以共享旅游为线索,发展及观光农业、健康餐饮、商务接待、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板块。 3.恢复改造板块。园区内将集中修补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裸露岩石、废渣废水等区域,通过按不同等级的破坏严重状况予以相应的改造方式。特别是情况恶劣的区块必须以修复为主、改造为辅,修复区域在进行土壤结构改造后主要通过生态修复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限度保护其原味性。 1.4.2空间结构 1. 一心。由主入口通往采石场坑尽端是全园的集散接待中心。该接待中心是由景观廊桥、集散广场、休息区、管理后勤等组成。配套功能服务齐全,有利于展开后续的旅游接待管理。 2. 两圈。由围绕采石场崖壁的漫步道和在采石场坑内的游步道共同形成,崖壁漫步道形成了圈层式的景观,可俯瞰整个园区概况,石坑内的游步道是生态功能的分割圈,内圈可安排多样的景观设计。 3. 多点。主要是散落在各个区域内的建筑分布和功能性活动地点,园区内的服务设施多点多样,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