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

2022-08-31 发布
首页 / 作品 3766 0 0

李姚姚

积分:124

私信

本帖最后由 李姚姚 于 2022-9-14 09:09 编辑



© 王铮 / 李少鹏

我们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来处理基础教学单元,营造学习社区,带给学习者家的亲切感、邻里的共生感,这些将极大的促进交流和共享,当下教育的变革促使我们重新站在教学的视角上,根据其逻辑性和前瞻性来组织空间。
“不以课本为世界,而以世界为课本。”
这句话是在设计工作开始前,学校的老师们告诉我们的,用以阐述不受拘束思考的重要。
作为设计者,我们对此深感认同,并由此意识到:我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孩子,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如何来认知这个世界,还会影响到他们如何去创造未来的世界。


▲校园鸟瞰 ©王铮

▲综合组团大阶梯 ©周梦

▲校园东全景-上午 ©李少鹏

语境

这座校园位于北京东四环外一片发展建设方兴未艾的城市社区里,这里多年前曾是一座大规模的化工厂,城市高速发展的巨大推力使其外迁,这里则成为了数以万计市民的新居所。

▲区域位置图 ©BIAD

在这里设计并建造一座72班规模的十二年一贯制基础教育校园,我们需要回应的,一方面是当下教育的变革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并由此对校园空间提出的全新的诉求,另一方面是由周边大量、重复、高密的住宅所形成的相对单调的社区现状。

▲用地内部换填坑和周边住宅 ©王铮

生成

在尝试争取最为优化的光照条件、功能架构、场地适配之后,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前后错动、虚实相间、相互连通的解答。

▲设计生成 ©BIAD

▲校园鸟瞰 ©王铮

单元

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来处理基础教学单元,营造学习社区,带给学习者家的亲切感、邻里的共生感,这些将极大的促进交流和共享,当下教育的变革促使我们重新站在教学的视角上,根据其逻辑性和前瞻性来组织空间。

▲小学部和中学部组团学习社区©BIAD

▲小学高年级部组团 ©王铮

▲建筑外观 ©王铮

叠合

除了常规课程活动为主的基础教学单元,一座校园的教学功能还包含由实验、艺术、社团等活动组成的公共教学部分。

▲叠合-二层屋顶活动平台 ©周梦

▲由庭院、大阶梯、环廊组成的露天剧场 ©周梦

在场地大小限制、日照间距和时效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把以上二者进行叠合布置:校园的二至四层为基础教学单元,一层和地下一层为公共教学层(公共教学部分),这样一方面学生日常往返于不同的功能之间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混合使用的公共教学层可以打破边界,为互动创造更多机会。


▲叠合-初中部组团和东院 ©周梦

▲叠合-高中部组团和北院 ©王铮

界面

公共教学层涉及校园里三个最为活跃的界面——一层、地下一层和二层屋顶活动平台——三者漫延至整个校园,并由此把公共性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屋顶活动平台不仅拓展了校园的室外活动场地,也对高楼层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更为友好。

▲界面-漫延至整个校园的庭院和平台  ©周梦

▲界面-组团间的连廊 ©周梦

▲界面-二层屋顶活动平台 ©周梦

▲界面-公共教学层室外楼梯 ©周梦

地下

在设计介入之前,为了清除原有化工厂受污染的土壤,人们在校园用地范围内挖掘了深达5-10米的换填坑。此外,项目用地的规模显然无法匹配其周边激增的适龄受教育者就近入学的巨大需求。

▲南北向剖透视图 ©BIAD

▲东西向剖透视图 ©BIAD

于是我们对换填坑进行利用以拓展校园空间,将公共教学部分和体育、游泳、观演、餐厨等功能置于地下,其中的大型场馆可以在不干扰地上运行的前提下面向社区各自开放,其毗邻的地下停车场也为开放提供支持。

▲可容纳多重功能的餐厅 ©周梦

▲地下大型场馆 ©王铮

我们非常关注校园和社区的粘连度,并致力于将校园化身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节点。


▲地下观演厅兼训练馆 ©王铮

▲地下观演厅兼训练馆 ©王铮

庭院

由于地下空间大量存在,我们通过设置下沉庭院来解决它们的采光通风和消防疏散问题,同时希望下沉庭院能给人以良好体验——通过连通、架空、造景等措施,消除地下的封闭感和压抑感,使庭院成为整个校园的积极回馈。

▲庭院俯视 ©王铮

▲东院和天空 ©周梦

▲西院和初中部组团 ©王铮

▲南院 ©王铮

我们尝试给予不同庭院以不同主题,如露天剧场、校园市集、休憩运动、流动展览等,这样庭院可以更加主动的融入使用者的日常。

▲插画 -《校园庭院使用指南》
©王铮、陈恺蒂、李少鹏

交流

能否有效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我们判断一个空间优劣的依据之一。
我们希望这座校园是去中心化的,扁平的,其空间可以兼具透明性和流动性,使身处其中的学习者体验到一种不同于他处的开放和自由,从而可以无拘无束的互动、沟通、碰撞、协作和分享,让学习随时随地的发生。

▲可促进交流的露天剧场 ©周梦

▲中学部组团室内中庭 ©王铮

▲综合组团室内中庭  ©周梦

激发

这座校园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平台,将空间的支配权更多的还给学习者,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
我们会尽可能的去营造具有包容性和通用性的空间,空间是多义化的,而非具体功能的预设,教学也是没有定式的,是渐进的,我们期待空间伴随教学一起“演变和生长”,并由此生发更多的可能,进而促使校园由空间向内容转变。

▲不同颜色提示不同功能-小学部组团室内 ©周梦

▲以留白激发创造-小学部组团室内 ©周梦

绿色

我们相信,低能耗设计的第一步应该是建筑自身空间架构的节能: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更加紧凑聚合的空间型体,将高能耗水平的大型场馆置于地下……都给予校园一种良性的节能基调。

▲细部构造©BIAD

在此之上,校园还采用了清洁能源(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等)、蓄能种植屋顶、节能围护结构、雨水收集、循环水再利用、智慧校园楼宇控制等措施,用以寻求一种使用者和自然更为健康的相处模式。

▲综合组团近景 ©周梦

▲小学低年级部组团近景 ©周梦


改变

我们希望这座校园在面对建设中的城市时,可以成为对周边同质化社区样态的一种温和对峙与积极调剂,在面对变革中的教育时,可以呈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柔软、弥漫、融通和自由,以传递温度和激励学习。

▲校园东全景-夜晚 ©周梦

我们无意执着于以上改变的结果,而是尝试借由改变释放一种善意——希望这座校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可以为学习者和社区注入力量。或许改变本身即为一种正面,期待更多的人将更多的改变带到我们身边。

▲孩子们笔下的这座校园 © 清华附中学生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BIAD

▲一层平面图 ©BIAD

▲地下一层平面图 ©BIAD

▲地下二层平面图 ©BIAD

▲二层平面图 ©BIAD

▲三层平面图 ©BIAD

▲四层平面图 ©BIAD

▲屋顶平面图 ©BIAD

▲东西立面图 ©BIAD

▲南北立面图 ©BIAD

▲剖面图 ©BIAD




项目名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2016
完成年份:2021
设计团队:
主创建筑师/项目总负责人:王小工、王铮
建筑设计:陈恺蒂、贾文若、杨凯、李少鹏、何亚琴、卢植、张丹明、高诚、杨晨、丁洋、周梦
结构设计:杨勇、陈栋、孙珂、钱凤霞、金汉
设备设计:吴宇红、曾若浪、吴学蕾
电气设计:张力、陈婷
项目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华新城
建筑面积:96751㎡
摄影版权:王铮、周梦、陈恺蒂、李少鹏
客户: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姚姚

积分:124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