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灰砖,曾是中国不少地区传统民居的必备建材。闽侯县南通镇文山村,因土质适合烧制高质量砖瓦,地理条件优越。数百年来,不少传统手工砖瓦窑厂聚集于此,文山村由此声名大噪,“文山窑”远近闻名。其烧制的“青砖瓦”曾作为修复三坊七巷的主要材料,对福州文化遗址修复做出重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及政策的约束,文山窑渐渐淡出市场。如今的文山窑以完全荒废,并且存在着“窑炉部分破损”“经济萧条”“村民心理落差大”等一系列问题。本方案提出“缝合”策略,并从中衍生出“物理缝合”以及“机制缝合”。首先,对窑炉的损坏程度进行分类,对破损窑炉实行“物理缝合”即建筑设计,对完整窑炉实行内部更新的策略即室内设计;其次,在机制上缝合了“政策”“经济”“产业”“人文”四个部分;最后通过“陶艺艺术”的概念串联两个策略。在形态生成部分,将窑炉的烧制步骤作为转译的依据。烧制步骤为六步,分别是“取土”“练泥”“制坯”“装窑”“烧窑”“出窑”六部分。在列出六个步骤后,形态及功能推导部分如下 1.首先将其每个步骤中的细节罗列出来,从中找寻关于空间性质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功能转译的依据 2.其次通过空间性质推演出大体功能分区。 3.本方案遵守功能决定形式的原则,所以在确定大体功能后将每个步骤中所用到的器具以及生产出的产品作为形态推演的依据,经过转译后生成专属于每个步骤的原型。 4.由于场地存在19个窑炉单体,所以本方案从上述所说的大体功能分区中细分出19个细分功能(注:由于Y4 烧制车间作为19个窑炉中唯一保留的窑炉单体,所以后续设计部分不算在内。因此设计部分窑炉个数为18个)。 接着根据此前提取出的形态原型且遵守“物理缝合”策略下进行组合生成最后形态。本方案通过两个缝合策略对场地进行更新改造,希望打造一个“可观”“可玩”“可憩”的景观建筑,修复遗址的同时,推动城市存量提质改造的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