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1. 场地概况与分析
- 区位特征: 本公园项目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核心区域,具体坐落于南茶公园规划地块。
- 用地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 146,644.2平方米(约219.966亩),规模可观,具备营造丰富多样景观和活动空间的基础条件。
- 周边环境:
- 北侧: 紧邻城市主干道,是公园主要的形象展示面及人流汇集方向。
- 南侧: 与儋州市丹阳中学相望,学生群体是公园重要的潜在服务对象。
- 东侧: 毗邻儋州市敬老院,需考虑老年群体的活动需求及相对安静的环境营造。
- 西侧: 为密集的城市居民住宅区,是公园最核心的日常使用人群来源。
- 入口布局策略:
- 主入口(北侧): 充分利用临接城市主干道的优势,设置1-2处规模较大、形象突出的主要出入口,形成公园的门户景观,并方便城市主干道人流的快速集散。
- 次入口(西侧): 设置便捷的入口与内部道路(或规划道路)相衔接,方便西侧居民区居民就近入园。
- 次入口(南侧): 面向丹阳中学及连接区域的次级城市干道开设入口,既方便学生上下学期间的通行与休憩,也兼顾敬老院方向的使用需求。
- 项目定位: 本项目作为儋州市级综合公园,旨在填补区域大型公共绿地空白,满足儋州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社交娱乐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园绿地需求。设计需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友好、全龄共享的市级公共开放空间典范。
2. 设计构思与空间结构
- 核心理念: 本案设计秉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彰显地域特色、功能复合多元”的原则。
- 空间结构形式:
- 整体布局: 创新性地采用“象形布局” 理念。摒弃过于僵硬的几何形态,以流畅的有机曲线为主导,一级主园路环绕核心开放空间,形似抽象舒展的意象形态(如:舒展的叶片、海浪等,具体意象依据深化设计确定),赋予公园生动的识别性与艺术感。
- 核心结构: 一级主园路构成公园完整的骨架环路系统,确保游客可以便捷通达公园主要区域,形成高效、安全的游览基盘。
- 功能核心: 中心阳光草坪与篮球场作为构图的视觉中心与活力核心。二者在空间布局上位置相邻或相近、规模相当(面积均等/尺度呼应),形成视觉上的平衡与对仗之美。草坪提供大型集散、休闲坐卧、节庆活动、亲子嬉戏的弹性场地;篮球场满足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强身健体、竞技娱乐的需求。
- 空间韵律: 遵循“疏密相间、开合有致”的原则。围绕中心核心区布局相对开敞的活动空间(如草坪、运动场、硬质广场),而在公园边缘、次级节点、休憩点等区域,则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蜿蜒的次级小路形成较为私密、幽静的场所,创造富有节奏感、体验丰富的游览序列,引导游客在不同氛围的空间中转换。
3. 植物配置设计
- 配置原则:
- 生态适应性: 以海南本地乡土植物为绝对主体,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高温、高湿、多台风)、土壤条件的物种,确保植物群落的长期健康和稳定性,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 生态功能: 乔灌草结合,构建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提升生物多样性,发挥固土、滞尘、降噪、降温增湿等生态效益。
- 地域风貌: 重点突出热带雨林及海滨植物特色,营造浓郁、经典的椰风海韵热带风光。
- 空间营造: 植物作为空间塑造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形态、高度、质感的植物组合来围合、引导视线、划分功能区域、调节空间感受(如开敞、半开敞、密闭)。
- 季相观赏: 兼顾季相变化,选择不同花期的植物,力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或有色叶变化(适当点缀秋色叶树种)。
- 具体配置策略:
- 骨干树种: 选用冠大荫浓、抗风性强的本土乔木作为公园基调,如榕树类(小叶榕、高山榕等)、樟树、重阳木、盆架子、海南红豆等。
- 道路绿化:
- 一级主园路: 两侧对称或错落种植树形优美、姿态飘逸的开花乔木或大灌木。例如:火焰木(橙红色花)、凤凰木(红橙色花)、黄槐(金黄色花)、美丽异木棉(淡粉紫色花)、洋金凤(常绿开黄花)等。林下搭配耐阴开花地被或观叶植物,如鸢尾、朱蕉、各类蕨类等,形成层次丰富、季相鲜明的景观大道。
- 二级及游览步道: 采用更自然群落式种植,或以特色花灌木、棕榈植物、竹类等形成主题小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