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3250756029 于 2020-7-30 19:54 编辑
URPDB202000014955 论文.pdf
(962.78 KB, 下载次数: 0)
本文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座城市为研究范围,运用 GIS 成本距离分析、缓冲分析以及结构特征指标分析等方法,对研究范围的公园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方面,通过运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基于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现状进行研究,得出每座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分级和服务面积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指标(包括距离指数、类型斑块密度指数、斑块分离度指数及景观破碎度指数),分析每座城市整体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再综合分析以上两方面的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座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差异性对比并得出分析结果,最后对粤港澳大湾区公园绿地的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和政策启示。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差异较大。研究范围内的可达性差异大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的差异及城市之间的差异。广州的越秀区10分钟内到达公园面积占总面积超过 70%,而增城区只有 23%。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公园绿地存在可达性与服务面积比率不协调,佛山禅城区的公园绿地 10 分钟内到达的公园绿地面积占总面积超过 80%,可达性较高,而半径 1000m 的公园绿地服务面积比率只有 55.36%,存在较大差异。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公园绿地结构特征指数与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相关。惠州、中山等城市结构特征指数与其他城市相比,在分离度、破碎度等比较高,斑块面积小,分布广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面积。本文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根据居民使用需求,加强公园绿地建设,达到需求平衡。二是重点关注居民所在居住社区,进行合理的公园绿地布局,避免资源浪费。三是是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结构特征指数,从宏观上把握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建设完善的公园绿地布局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