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赴后继地离开乡村,却又满怀惆怅地想念乡村。乡愁,实质是我们对空间和人之间关系舒适、亲近、温暖的想象。” 20多年来,乡村建设方兴未艾。大部分乡村治理,其实是城市化进程向边疆村落挺进的社会文化实践。为了富裕,现代化实践有绝对的合法性,乡村建设大多考虑的是如何服务于经济发展、旅游经济与政绩建设,忽视了地方主体的文化和整治诉求,一味抢夺、榨取在地文化、土地及人力资源,并未真切关注在地关系的重建和礼俗香火的延续。这是不健康的、有些畸形的乡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乡情,其实正是中国乡村文化的根。 晋代陶渊明曾描绘过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乡村世界,但这个乡村,何尝不是曾真实存在过的传统化健康乡村。“乡村复兴”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乡村复原”,是对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复原以及乡村生态的复原;而另一层,乡村不能不发展,但这种发展应该是扶持、保护、介入和引导,不是片面的视觉美容和现代化植入,而是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下,充分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重建舒适稳定的日常生活。乡村的发展应为普通的在地村民服务。 笔者立足于乡村发展的现状,以“健康城市”理念为引导,以人本关怀的角度出发,以“桃源乡村”为理想蓝图,希望通过规划打造山、河、田、居四景共融、礼俗香火得以延续的“中国传统健康乡村”,让人流连忘返,户户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