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甘肃酒泉早在汉武帝时期,因城下有泉,清冽似酒而得名。山区降水和冰雪消融产生的水裹着大量的可溶性矿物质,以河水引入渠系、田间后,渗漏给地下水。地下由南向北或偏东方向流动,到北部山前地带,受北山阻截,水位抬高,流动缓慢,多消耗于蒸发,矿化度增高,此为自然原因所致的原生盐碱化;盐碱化一旦发生,农民需要更多的水浇灌耕地,导致大水漫灌的现象,而用来浇灌的地下水本身就是高矿化度,不合理的浇灌使盐碱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就形成了次生盐碱化。
盐碱化说到底是水与土的冲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导致良田变荒地,人间变地狱。地球上差不多四分之一位于旱地的农田,因为盐分导致产量低下,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势在必行。
为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我们将策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人为调控:采用井灌井排、淡水淋溶,台田模式、暗管收集、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手段,利用当地特征,形成特色渔产业和种植产业,打造自然供给小循环;
第二阶段:经济增长稳定后,部分盈利用于环境的生态恢复:在雨季来临前,采用秸秆还田、蓄水池和墙体隔离措施为土地积蓄几乎不含矿物质的雨水,雨季过后,针对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土地种植不同耐盐碱性的原生植物,在盐碱程度较高的土地,采用客土置换、覆盖环保植被毯的方法,辅助植物生长,人工投入腐生生物,逐渐形成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阶段: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恢复都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建立盐碱地恢复示范基地与旅游区,进一步促进酒泉的正向大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