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岱庙壁画《启跸回銮图》象征了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历史史实
泰山封禅几乎贯穿了华夏民族整个五千年的历史,景观设计被要求围绕真实历史中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事件来做,突出泰山各类衍生传统文化和“国泰民安”这一主题,引申出各类文化形象。业主希望设计可以弘扬中国文化,推进泰安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打造全国首条的露天封禅文化展览地。
任务
设计要求场地在功能上要突破原有道路交通中分绿带的桎梏,做一处集休闲、教育、展示于一体的景观空间,特别突出新区的文化形象、完善基础配套、提升地块价值。
如何将仅为25米宽的带状塑造景观空间,既保持原中分带的绿化、遮挡功能,又将主题、功能融入,这是设计面对的 第一个问题。
如何安全得将人流导入场地,避免人行与车行的动线穿插干扰,就是 第二个问题。
破题
泰安大道室外场地尺寸将设计可能性压缩得极小,没有一定面积的场地,那所谓的“宏大叙事”也很难做到,设计索性往街景小品的方向发展。
在体现齐鲁儒家文化与礼制的基调下,保证形式的整体对称,除去两侧两米的林荫防护区域,中间21米的可供设计空间有限,分析得出方整的带状结构这样一个结论。
其设计风格也不能离开中式方向的太远,也许在现今纷繁精彩的现代高技、新亚洲、生态、青年互动等风格中是个古老的“异类”。
景观首先参考传统古典皇家园林建筑的形制,细节运用现代景观的手法,方整序列中求变化,主要景点与次要景点、功能节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嵌套,平行递进大形态中加入少许的曲折迂回。以雕塑为中心,构筑、绿化、水景形成一个个统一与变化结合的广场空间,步道从中沟通。
其次,设计一方面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做法,规划将外侧的车道降低宽度,保证道路的基本通行要求。另一方面将整个大道内部空间划分成三级人行动线,外侧为2米的林下人行交通步道,中部为宽度不等的游赏休憩园路,内部为开敞的中央观景轴线,每段只在两设置入口连接通廊,连接路口过街斑马线。
根据纵一路北低南高、坡式较缓的特点,步行空间顺应道路,以主景雕塑构筑为中心,结合视线对景,做跌级绿带、水景及抬高与半下沉空间,力求起伏有序,使游人能在绿带空间中步移景异,感受变化。
七大主题:毗邻泮河的最北段为文化大道的起始端,设计主题展示亮点——封禅广场,作为整个文化大道的引领,以封禅起源,炎黄联合、龙凤呈祥为主题,讲述上古时期封禅的历史。自环一路到横三路的六个绿带区段,将自秦至清代的封禅祭祀的事件作为单元景点融入其中,主要包括祖龙登坛、汉武封功、光武祈福、双圣巡游、明皇记铭、真宗寻瑞、康熙祭祀、乾隆赐宝等。
上古段——封禅广场:首段北起泮河大街,南至环一路,主题讲述封禅起源,总领整个泰山文化大道。
“上古封禅处,三皇五帝来”入口广场布置石刻篆书大字,开宗明义,把泰山文化大道封禅的主题体现出来。
雕塑深化手绘
两侧高大阙楼与灯柱屹立景观之间,代表上古传说中尧舜等十二个帝王曾经封禅于此,作为文化大道的标志形象指引着故事由此展开。
炎黄联合,龙凤呈祥:上古时期,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部落和与凤为图腾的炎帝部落在泰山发生战争,黄帝求助于泰山玉女战胜炎帝与蚩尤,最终炎黄二帝联合,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后辈史家将这一系列传说称作“炎黄联合,龙凤呈祥”。黄帝驭龙协凤,会鬼神于泰山,形成华夏族的基础,后世子孙延绵百家,绿化间龙凤雕塑振翅欲飞、龙章凤纹勾勒出锦绣花坛。
祖龙登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天下一统,海内皆臣,规制度量衡,成为千古第一帝,并开创了有正史记载以来帝王封禅泰山的先河。
其间,不仅留下了五大夫松避雨的遗迹传说,更留下“劲若虬龙飞动,秀如出水芙蓉”的秦刻石、李斯碑书法,让后世人赞叹。
大道中秦代斗拱耸立、回形水道曲折,重现阿房宫的遗址的风格,李斯、徐福等秦代著名人物雕塑将历史凝结,令游人发怀古之幽情,景观充分体现秦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博大胸怀。
汉武封功:汉武帝刘彻被尊为汉武大帝,汉构筑广场模拟未央宫形制,楼台相望,错落有序,中央设置视线核心铜鼎,讲述武帝得宝鼎而封禅泰山”,定年号为元鼎的历史典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史公的名句意味深长,他与司马相如以文字共同咏颂泰山,千年流芳,雕塑将人物与名句结合,相得益彰。
“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当年登封台上的无字碑曾代表武帝功高盖世,文字不能言表,令后代仰望。涌泉广场,八柱并立,象征汉武帝八次东巡泰山,并发出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等的传世惊叹。
光武祈福:“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谶语言其遇龙马出水,背负“河图”,应天命称帝后登封泰山,设立凤凰台,东汉因此繁荣兴旺,才人辈出,轴线上的景观串联事件,开合有致,形成一道古风雅韵的风景线,“我所思兮在太山”,“神哉,五岳专其名”。涌泉中,张衡与曹植的名句诗文将永留泰山。
唐宋段——站路南至万官大街双圣巡游:高宗与妻子武则天承前启后,共造初唐治世。他们东至泰山,首次归纳出“封天禅地”的四封制度,场景展示了当年双圣巡游的场景。彩旗招展、随从众多、彰显大唐国势。“帝后同封禅、敕建鸳鸯碑”以成双成对构筑的形式景观点题,还原趣闻典故。它与的北侧高宗泰山玉牒文,首尾向对,也成为大道一景。
明皇记铭 :开元盛世,是为唐朝的全盛时期,中心雕塑展现唐玄宗纵马泰岳,指点江山的英武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杜甫……大批唐代诗人也在泰山留下了千古名句,如歌如泣,令神女痴迷,让仙子向往。
“御马登山祭天帝”, 南端群组雕塑体现玄宗封禅马队浩浩荡荡、登临泰山的场景,可谓五色光鲜、“远望之如云锦”。洋洋洒洒的“纪泰山铭”碑刻景观,如泰山耸立。
真宗寻瑞:北宋年间社会富足,和平治世延续百年。中心景观平台仿照天贶殿形式层层抬升,云柱元素两厢排列,增加序列感与仪式感,展现真宗赵恒梦得天书,封泰山、下令绘制《启跸回銮图》的场景,苏轼、石介、辛弃疾……,大道中的诗者词人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在高声吟颂,唱和泰山。
清代段:万官大街至横三路
康熙祭祀:清圣祖玄烨纵马登临泰山,在岱顶东岳庙祭祀泰山之神,马踏泰石的雕塑彰显了游牧民族的彪悍。康熙帝尊祟“泰山龙脉论”,泰山与华夏诸山一脉相承,中式景墙展示清代名人的泰山名句,龙行玄玉的蜿蜒水景则代表中华文化脉络不断,源远流长。
乾隆赐宝:清高宗弘历十次巡幸泰安,六登泰山,祭祀碧霞元君,设计运用景观的手法将御赐三宝转化为水景轴线,玉圭喷泉,玲珑狮子,福禄屏风,寻求着中华民族渴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尾端梳理封禅历史脉络,总结泰安与泰山历史,这也是整个中华历史封祭泰山的篇章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