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重要分支,展现着两宋时期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党项族主导下的多民族人民创造的园林,其分布、类型、审美、手法等园林特征是中国古代园林史的基础性、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西夏园林的研究对完整理解10-13世纪的中国园林历史,构建中国西北地域景观具有理论意义。 以西夏京畿地区为研究范围,交互使用了五种历史和考古资料,综合使用了四种方法,解读西夏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京畿的园林建设背景,挖掘西夏京畿地区曾存在的各类型园林,总结空间分布和成景分区;按贺兰山区、贺兰山麓、平原腹地、黄河沿线四个成景分区,分别研究该区的风景园林资源禀赋,探明园林功能、择址、要素、布局等人工营建过程;总结分区差异与共性特征。 考证出京畿地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佛寺园林、太学、帝陵以及未知类型,共计57处。西夏京畿地区的园林在自然、社会因素影响下,因就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迥异的成景过程——贺兰山区踞山成苑,以天然成景要素为主,因形就势进行总体布局;山麓陵园与山相称,利用山势控制轴线、体量、视觉构图,营造出恢宏的气势;平原腹地在城中造园,以人工成景要素为主,同时外借山景;黄河沿线的佛寺依托渡口、渠口,布局上既呼应山河又营造内景,兼具山园和城园的营建手法。山园、陵园、城园、河园既有分区差异,又有入胜山河的风景特征、多元意境的文化特征、战斗为务的军事特征等共同特征。 本文针对“西夏园林”这一中国园林史的缺环,回答西夏园林有多少、分布在哪里等基础性问题;揭示了西夏风景园林在自然基底上、社会因素影响下的人工成景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