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能打会飞 于 2025-7-20 19:25 编辑
在可预见的未来,少子化趋势下愈显重要的个性教育需求,与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增强的终身学习诉求,共同驱动着社区校园的空间变革。本设计旨在通过校园边界的重构,推进未来小学的教育模式升级及其与社区关系的重建。 课题所选基地为浙江杭州临平区塘栖镇,西邻圣堂漾路,北靠翠紫河,东临石目港,曾是明代中叶至清康熙年间江南著名园林“芳杜洲”的所在地,今虽遗迹难寻,但文脉未绝。为延续园林基因,设计借鉴了沧浪亭园林外围“双层廊道”的结构原型,创造出一个贯穿小学建筑内外的“立体游廊系统”:向内串联起教室与三种非正式学习空间(独处型、社交型、聚集型)以创设多元学习场景,并增加学生与自然环境交互机会;向外打造城校共享的潮汐空间,来满足不同时段的校内外多主体使用可能,以提升未来社区终身教育的服务能级。 该校策划为36班完全小学,以地下车库解决接送问题。建筑群体布局在满足小学日照、通风、隔声等规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争取与周边河道、码头、古建筑群、桥梁等环境要素的互动,具体表现在建筑动静分区、标高控制、以及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性质确定和位置选择等。此外,为了强化边界的“可游”属性,立面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景观界面的变化和标志性视点,通过框景、对景、隔景等多种取景手法,形成校园与环境的积极对话,使行走其间的人产生“步移景异、内外交融”的体验,达成“‘边’学‘边’玩”的小学设计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