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hefirstmouse 于 2025-9-22 17:47 编辑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保护更新项目|院落改造: 烂缦胡同64号院及南侧
一、 项目背景与文化价值重塑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宣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承载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本次更新计划聚焦烂缦胡同64号院及南侧院落,总占地面积约1466平方米,是街区中极具代表性的两处会馆建筑遗存。
区位示意
在历史上,这一区域曾是士人文化与市井生活交融的活跃地带,烂缦胡同更因多省会馆集聚而享有盛名。 我们通过文献梳理与现场勘查,识别出院落群原有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制与材料做法,提取出“木构架、青砖、灰瓦”等典型元素,作为设计转译的传统语汇。
二、 现状研判与挑战应对 法源寺街区虽文化资源丰富,却面临活力缺失的现实困境。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域微博签到密度远低于周边,文化精华区呈现明显的“洼地效应”,缺乏能够吸引人群驻足的城市触媒节点。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提出不应采取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而是基于现状腾退政策、保留部分原有居民,通过“微介入”式的更新策略,实现新业态与老居民的共生共荣。具体挑战包括: 1.会馆功能的历史性迷失与现代转译困难; 2.院落多次改建导致传统格局破碎; 3.胡同空间狭窄,缺乏公共活动场地; 4. 新业态引入与未腾退居民生活的平衡。
三、 设计策略:恢复格局+微介入 1.空间格局修复与动静分区 首先根据现状梳理、拆除已腾退住户的自建房,尽可能恢复原有的院落空间格局。根据现状住户出入口位置,将院落划分为"静院"和"动院"两个区域,静院保留居住功能,动院引入新业态,实现动静分离、互不干扰。
改造策略示意
2. 新旧共生的业态植入 在动院区域,我们精心植入了多种新功能:共生工作室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茶室和多功能会议区满足商务交流需求;沿街商铺引入特色餐饮和文化零售。静院区域的人才公寓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居住空间。所有新功能的植入都遵循"微介入"原则,最大限度保留院落原有气质。 3.沿街立面的保护性改造 对沿街建筑进行细致梳理,保留原有石墩、植株等现状元素,同时根据新业态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结合现状花池、植株,梳理沿街景观和停留空间; ---采用竖向条窗形成韵律肌理,恢复传统建筑后墙的开窗格局; ---店铺入口间隔设置,提高识别性同时便于后期运营。
4. 材料与构造的当代转译 从现状建筑中提取传统材料元素:木构架、青砖、灰瓦,将其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尊重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材料和技术,确保建筑的耐久性和使用舒适度。
四、场景营造与文化再生 在烂缦胡同64号院及南侧的更新设计中,我们特别注重场景营造和文化再生: 1. 市井生活的当代延续 通过保留原有居民和引入新业态,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市井生活场景。居民在静院中继续日常生活,游客在动院中体验文化消费,两种生活方式的交织构成了街区独特的烟火气息。
设计中将历史元素转化为空间体验:保留的树木成为院落中的视觉焦点;传统材料的使用唤起历史记忆;空间格局的恢复延续了场所精神。
通过引入多元功能和提高业态混合度,重新激活了社区活力。人才公寓、共生工作室、文化商铺等新功能的植入,吸引了不同年龄段和背景的人群,形成了24小时的全时活力街区。
沿街局部效果
五、创新价值与示范意义 法源寺街区更新项目探索了一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 1. 以"微介入"方式实现历史环境的精准更新; 2. 通过新旧共生策略平衡保护与发展需求; 3. 以功能混合提升街区活力和可持续性; 4.用当代设计语言转译传统建筑元素。
胡同北口效果
该项目不仅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振兴提供了实施路径,也为北京老城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通过保留历史记忆、引入当代生活,我们期待烂缦胡同64号院及南侧院落能够成为法源寺街区乃至北京老城更新的典范之作,重新焕发宣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