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快速发展与更新中,由于绝大多数城市采取大数据背景下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导致了城市肌理与文化脉络的撕裂与破碎,给城市带来了很多阶段性、过渡性和边缘性的空间使用问题,而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更新中,老街区由于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原因,其修复或拆迁往往伴随着很多社会热点问题。老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更新中的重要标点,对其处理方式往往显示出一个城市的基底与情怀。而在其修复改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处理大量公共空间被浪费的问题,这些空间多被临时地赋予各种角色,在非强行引导干扰情况下,或成为娱乐休憩地,或成为杂物堆积场,复合利用率非常低,且长期缺乏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成长的住民物质文化与生活需求。这些公共空间主要是由街区内的交通及交通附属用地、房屋切割划分或拼接出的不规则空地、废弃地、绿化或水体驳岸空缺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等构成,其本身带有匿庇与可变的属性。PR理论(Prospect-refuge theory)自提出以来,在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评价体系中广为使用,其理论基于进化论的自发性和老街区的空间序列组合的自源性契合,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公共空间布局中的显与隐、眺与匿的关系问题,无疑可以给鱼龙混杂的老街区景观改造提供良好的设计、引导与持续运营参照的作用。 本课题试以PR理论引导老旧街区的景观修复改造,以福州市台江区新港片辖老街区景观改造为例,从PR理论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入手,分类总结出PR理论与老街区改造发展相契合的可供参考的设计与布局模式;再实地勘察与调研研究新港社区及其周边场地的情况,进行区域区位、上位计划及相关计划、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具体分析,找出拟设计改造场地的各种文化因子、空间限制、隐藏属性与流量频次等,结合福州市的地域经济文化政策等大环境因素,汇总出相应的态势分析与应对对策;最后结合参考相关类型案例的实践操作与后期效果的维护等情况,形成整套的场地规划与方案构思,探索和设计出可供参考的自下而上的补救城市伤痕的空间营造与景观布局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