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及AHP法的成都市文化创意社区室外景观空间研究

2019-07-08 发布
首页 / 毕业论文 3242 0 0

申萍

积分:28

私信

本帖最后由 申萍 于 2019-7-13 10:35 编辑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文化创意社区作为旧城改造升级的新模式,被引入成都市城市建设之中。文化创意社区即是在普通社区中引入了文化创意产业,汇集创意阶层,并对旧社区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社区景观空间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
本研究以成都市文化创意社区为研究对象,调查梳理了其建设历史与发展现状,基于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将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与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成都市文化创意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文化创意社区建设方式为选择标准,选取街区改造型,工业改造型,社区新建型三类典型的文化创意社区进行实际调查及评价,总结各类文化创意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及劣势,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本研究适宜于成都市旧城改造的时代背景,是践行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有益探索,研究结果对提升成都市城市文化品味,打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
1)成都市文化创意社区的发展经历了孕育期(2003—2007年),萌芽期(2007—2009年),起步期(2009年—2012年),全面发展期(2012—2020年)四个发展时期。截止2018年,成都中心城区共有核心文化创意社区13个,从建设方式来看主要包括街区改造型,工业改造型及社区新建型三种类型;从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成都市早期建设的艺术家聚集社区还是现阶段利用普通居民社区引入文创产业,这两者都朝着兼顾原著社区居民,创意阶层,城市游客三类使用者共同使用的方向发展。
2)成熟的文化创意社区包括了原著社区居民,创意阶层,城市游客三类使用者,三类使用者在社区内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但三类使用者因消费倾向的不同而导致了景观空间使用方式的不同:原著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免费的开敞景观节点空间,创意阶层更愿意利用商铺外庭院类的景观空间进行工作,而城市游客则愿意体验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空间。从建设期望上来看,原著社区居民更多地关注于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创意阶层则更多关心于社区空间内交往行为的便利性及环境的品质感,城市游客则更多期待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及体验服务。
3)依据使用者的使用体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与AHP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的成都市文化创意社区公共景观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权重,在环境现状体验方面(静态评价),文化知觉(0.3274)与功能知觉(0.2794)是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两项指标,在规划设计中应予优先考虑,而空间知觉(0.0962)及情感知觉(0.0823)重要性相对较低;在未来发展评价方面(动态评价),发展潜力(0.1279)重要性远远大于社区品牌塑造(0.0895)重要性。
4)利用成都市文化创意社区评价体系对“明堂”创意工作区(街区改造型),“1906军民融合”文化创意工厂(工业改造型)及“西村”大院(社区新建型)三个典型成都市文化创意社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下:“西村”大院得分3.7127分,为良好,“明堂”创意工作区得分3.4167分,“1906军民融合”文化创意工厂得分3.1879分,均为中等。分析结果表明,街区改造型能够较好地继承原场所的人文氛围与人气,改造影响较小,在情感知觉层面易于得到认可,但需增加社区内部的开放性,梳理内部交通,进一步增加街区内可利用的景观空间;工业改造型能够秉承原有的工业景观,保存城市记忆,增加社区居民体验,但需加强社区外部开放性,与周边社区形成配套资源共享,同时需要升级植物配置模式,增设景观设施等,实现场所功能的转型;社区新建型在空间设计,功能定位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新建社区需要对于地域文化的把握与提炼更加关注,以获得使用者对于场所的认同感,而功能分区应存在一定功能交叉与使用弹性,避免过于严苛的功能分区导致各类使用者出现相互隔离的情况。


评审用途PDF版.pdf

1017.9 KB, 下载次数: 1

使用道具 举报

申萍

积分:28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